纽约大学在今年的普林斯顿评论游戏设计排名中,位列研究生第一,资金充足的Game Center被誉为“独立游戏开发者的天堂。”在这里的就读体验如何呢?斯芬克的李同学将为大家分享。
01
文科生跨申游戏
心里有点慌
非常开心能和大家分享我在纽大的就读日常。我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的专业跨度蛮大的,本科是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读传媒和日本文学双专业,研究生跨专业选择了游戏设计。
研究生选择这个专业也是考虑了很多因素。首先,我从小就喜欢玩游戏,也很喜欢做手工创作。之前还想过去做木工,如果我在中世界,肯定会当一名铁匠。在现实世界中,我觉得做游戏就是把脑海中的设想变为现实的最快方式,所以在研究生申请前,毅然决定从文科过渡到游戏设计。
来斯芬克前,跨申的我很慌
我之前没学过编程,接触游戏设计前,Unity、Unreal、Blender这些软件统统都是零基础。当时我内心充满恐惧和焦虑,因为担心自己只是喜欢游戏,却没有把它落地的能力。
在斯芬克“修炼”的过程,让一切改变了。
我开始去尝试做一些小游戏,之后开始尝试2D平台、3D的叙事游戏;包括桌游,卡牌类游戏也都尝试了。一步步跟着斯芬克老师走下去我发现,好像也没我想象中那么困难。
李同学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只要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即便我没有编程的基础,我可以去想其他的方法搭建游戏中的关卡。斯芬克老师会指导我如何调整灯光、3D建模等,找到节奏之后,我开始自己摸索,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最后顺利地拿到纽约大学游戏设计的offer。
选择纽约大学主要是结合了我本科在美国的生活学习,综合考虑的结果。首先,是纽大的地理位置,纽约的繁华、文化的的多样性都非常吸引我。另外,纽大很注重独立游戏的产出,像NYU Game Center Incubator这个孵化计划,让学生在一年后就有机会正式地进入游戏项目。因此,我最后就选择了纽大作为我的研究生目标。
02
纽大没有“生活”
只有“Work”
听起来有点残酷,但这确实是印在纽大新生手册上的一句话。
我总结了在纽大学习的节奏:20%的时间听lecture,会学到游戏理论相关的扎实课程;20%的时间是小组会议,这是锻炼合作能力的机会;50%的时间是工作,无论的合作项目,还是自己一个人独立做游戏;可能剩下10%的时间才是自己的生活。
在纽大,你真的会在晚上12点看到有人在工作室做游戏,所以大家都会戏称“学游戏设计根本没有生活。”但这确实是痛并快乐的一段时间,因为太喜欢游戏设计,而没有办法离开它。
李同学NYU就读剪影
NYU Game Center是一个很大的空间,在这里你会看到有人在做项目,有人在做测试,也有人会在前面上课,巨大的白板会有许多brainstorm的痕迹,点点滴滴都充斥着大家对游戏设计的热爱。
纽大资源活动多到让我想“花钱上班”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纽大有意思的活动。首先是No Quarter,它是纽大游戏中心每年固定的互动,会邀请到一些游戏的制作人,同学们可以聚在一起玩他制作的游戏。这个活动会有很多的头脑风暴和反馈,体验感很棒。
另一个是GDC,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游戏、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这样的一个会议,同学们有机会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更多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lecture series,会邀请到插画家、3A工作的动画师或者游戏策划来分享他们的创作经历。
因为纽大资源特别多,我也被这样的活动不断激励着,创作了更多的游戏,之前可能只有2-3个作品,现在又灵感爆发,做了很多游戏出来。
氛围太好了,这个过程让我都不想毕业,想继续“花钱上班。”
李同学NYU就读剪影
我觉得纽约大学非常自由,非常包容。
我即便做一个“抽象”的游戏拿给教授或者同学看,他们都会觉得蛮有趣,能get到我的巧思在哪里,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有被理解。老师们不会带着特别商业的思维去批判你的想法,而是鼓励我们做自己想做的。
这种被包容、尊重、理解的感觉让我更享受在纽大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