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两年之后,我对数字媒体专业有了很多新的理解:作为视觉传达类专业的金字塔尖,数媒学生在就业中往往有着更多的选择!
01
踏入香港大学
我才知道上课不一定在教室
2023年,我正式踏入香港大学的大门,成为艺术与传媒方向的一名新生。这种感觉真的是太不一样了。
因为港大的教学和我在本科大学的时候有很多不同。
上课地点,遍布整个香港!
这里的教学跨学科属性很强,课程可以自由选择,比如我就选了视频、策展这几个方向。上课方式也很有意思,基本不会坐在教室里一直听老师讲,更多的是老师带我们走在香港街头的各个地方,到户外授课!
在香港这一年,我们的上课地点遍布美术馆、商场、金融中心、城市公园等等。
比如策展类课程就会在美术馆进行,真实体验一个展览从策划、到落地需要考量的各种问题,老师还会在美术馆对我们进行知识测验。我在课上正在理解了“眼见为实”这四个字!
一方面,这样的授课方式打破了很多课堂局限,学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直接落地;另一方面,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带给我们很多不一样的体验,对我来说直接打开了自己的思维广度。
思维这个东西,听起来好像有点抽象,但是非常实用!尤其是工作之后,有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
有趣又落地的结课项目
港大的课程方式也非常有趣,我们基本都是一个小组进行共创,大家的思维发散点都不一样,总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把结课作业叫做“幸福项目工程”,不仅是因为创作过程很幸福,还有很多项目会真的在美术馆、展厅展出,市民可以走进来参观,这也是一个很幸福的环节。
02
工作两年后
留学和就业形成了完美闭环
现在我已经毕业两年了,目前在新东方体系从事创意类工作,包括策划、策展、视频拍摄和剪辑等。
工作的时间越久,越是能感受到艺术留学经历带给我的帮助,留学和就业开始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尤其是对创意类岗位,我觉得艺术留学对在这两方面的帮助尤为明显:
有设计思维,更要有落地能力!
我的工作几乎要负责一个项目从0到1的过程,包括后续的落地执行,整体还是比较复杂的,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
但是我在设计思维上比其他人更灵活,也更有发散性,这样我就跑赢了从0到1的第一步。
当然了,这也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让别人认可我的设计理念,尤其是要让公司和用户认可!这时候可以借用留学作品集的创作方法,按照调研、数据分析、理念阐释等这一系列流程展示自己的方案,有点像做了一个作品集项目。我的很多方案都是这样通过了公司和用户的“考核”。
还有一点是,我在港大参与不少落地项目,会更其他同龄人比有更多经验和优势。
跨学科技能,让我的工作有更多选择
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基本技能都是“硬通货”,比如我的工作就经常用到AI、PS、PR、AE这些软件。在这方面艺术生,尤其是艺术留学生就会有明显的技能优势,效率也会更高。
除了这些常用软件,其实数媒学习过程中还接触过很多其他的技能,比如3D、游戏、编程,这些都是我们广泛的“武器库”!
因为交叉学科是当下的主流趋势,很多岗位都会要求你会编程,又会3D;会游戏,又会计算机;会平面,又会剪辑……可能对普通人来说有点难,但对数媒学生来说,这简直是量身定制的岗位。
所以我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选择,也有更多试错机会。
04
头脑风暴
一个方法适用3个场景,强推!
头脑风暴是我在工作中我用的最多,也是最实用的一个方法!现在想想,这个方法居然可以完美适配留学申请、留学就读、工作这个3个场景。
我最开始学习头脑风暴,其实是因为作品集做不出来……
刚接触作品集项目的时候,我什么想法都没有,斯芬克老师就建议我先找一个关键词,根据这个词展开联想,在联想内容中挑选几个拼凑成一个方向,尝试把这个方向作为选题。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头脑风暴过程。
这个思维方式的培养过程是很痛苦的,需要在项目前期花大量时间,联想内容的过程想到脑袋疼。不过这一步想通之后,项目的进展就会异常顺利。
这个思路通了之后就会一通百通、事半功倍,包括我在港大做课程项目、现在工作做方案也都在用头脑风暴法。
可见在留学申请期间就积累好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所以正在申请中的学弟学妹们,我也建议你们找到合适的辅导老师,探索自己的创作方法。
王同学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账
最后还有两点留学申请中的建议分享给大家:不同院校都有自己的录取偏好,一定要十分了解自己的目标院校,针对性开展作品集;不要卡着DDL递交申请,因为DDL的最后一天申请系统很容易卡顿,如果遇到卡顿或需要提交补充资料,很可能当天无法完成提交,所以大家一定要提前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