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IB考试时间紧张,11月底我才开始加速作品集完善,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极限挑战。
但我提交仅两周后的2个月时间内,就陆陆续续收到了爱丁堡、香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UCL)、新加坡国立(NUS)的大满贯offer。”
01
留学初衷:向往国外自由思辨学习,专注建筑梦想
我从小就对建筑充满兴趣,这或许和家庭有关——我的父亲是建筑行业的从业者,小时候我经常接触到建筑相关的知识和模型,也希望长大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
我是高一的时候,从普高转去新加坡读的国际学校,开始接触IB课程。
IB的学习压力很大,不仅要完成学术任务,还要兼顾论文和社会活动。但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高效的时间管理,也为后来的申请打下了基础。
相比于国内考试,我也更喜欢国外的教学方式,虽然论文经常让我头疼。
但相比“刷题”,我觉得写论文的过程中多了更多思辨。
而且我很喜欢申请中和老师头脑风暴文书和作品集,留学申请准备的过程让我获得了提高了对建筑的思考,获得了学术上的综合进步。
02
竞赛、夏校助力基础夯实
优异IB成绩,提高申请“硬核实力”
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其实是时间紧张。但在斯芬克老师的高效帮助下,我用2个月极限完成了后续作品集的完善,并顺利拿下了众多录取。
在我看到来,这归功于我前期参加竞赛、夏校,助力我IB考试及建筑知识的补充,为我后续作品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我相信优秀的标化成绩和扎实的建筑基础永远是“硬核底气”。
作品集做得再好,但是院校的门槛还是要看考试成绩,所以我建议大家前期一定要打好基础,把考试成绩考好。
物理、数学竞赛巩固知识
我的IB成绩考得不错,我觉得除了我日常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我参加了物理和数学竞赛。
虽然距离铜奖是就差一道题,是有点遗憾。
可能很多同学觉得竞赛只有拿奖了才有用,但我觉得尽管没有拿到奖,参加竞赛对IB考试学科知识的梳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特别好的锻炼。
一方面竞赛先让我把自己课内的知识先回顾了一遍,另一方面,竞赛可以加强我的这个逻辑性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让我做题更迅速高效。
在准备过竞赛后,再去看IB的习题,我就觉得轻松多了。
新加坡国立(NUS)夏校,提升建筑审美水平
通过斯芬克的帮助,我参加了NUS的夏校,在那边待了三个星期。
夏校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对于建筑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最后也产出了优秀的作品。
这也让我提前感受大学教授的授课方式,让我对于建筑学大学需要做什么内容、留学的日常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
NUS夏校就我一个中国人,所以对我的英语口语也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每周会做一个项目,并进行建筑的实地考察,最后我们回来会有一个小组讨论,把大家的idea想法分享一下,然后逐步开始做表格、画草图,做一些小的模型等。
在夏校中,我觉得最有收获的环节是小组讨论。因为我们在一个studio里面,而且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可以和其他留学生有很多密切的沟通。
我觉得这样的交流让我对自己的作品有了非常好的审美提升,因为他人的建议总是让我觉得有一些新的创意,这是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琢磨不出来的。
03
作品集:用创意和思考打动UCL招生官
UCL的建筑系以先锋和抽象著称,因此在设计我的作品集时,我用了鸟群飞行和音乐等抽象的艺术概念,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
这让我在面试中对作品集侃侃而谈,和教授交流十分顺利,最终打动了招生官。
虽然时间紧张,但我最后用两个月的时间可以全身心的投入作品集的制作中。
而且相比于线上,斯芬克老师在线下可以帮我及时解决问题,这也让我能够高效和高质量完成我的作品集。
鸟群飞行建筑艺术
提高建筑的精神内涵探讨
我的作品集包含五个项目,每个灵感都来源于我的生活和兴趣。其中,最让我自豪的是第五个作品--一个关于鸟群飞行的艺术装置。
这个作品也是我UCL面试中探讨最多的,教授对我这个作品非常感兴趣,很符合UCL的口味。
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一次旅行中看到的鸟群飞行图案。
我用黏土模拟鸟群的形态,再用石膏浇筑成凝固的“天空”,最后用藤条展现鸟群的运动轨迹。
这个作品不仅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隐喻了现代人对城市生活的逃离心理,体现了我对当代社会下,建筑带给人精神上的思考。
何同学作品集节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钢琴、管风琴元素
展现音乐与建筑的立体主义
因为我从小就学习音乐,所以我将自己的兴趣热爱也融入了我建筑的作品集里,音乐与建筑的结合展现了我对空间几何元素的高水平及认知。
我结合了钢琴和管风琴的元素,通过几何形态和材料质感,表达音乐与建筑的共通性,深入研究立体主义。
何同学作品集节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通过解构与重构、二维到三维的转化过程,我对钢琴与管风琴的形态、质感和情感表达进行了对比分析、加工与整合。
此外,我还对空间与材质进行实验。我尝试了多种材料,如PVC、木棒、亚克力、金属纸等来模拟其质感差异,通过空间叙事手法完成最终模型的创作。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我的动手能力,也体现了我对建筑与社会议题的思考。
04
斯芬克文书头脑风暴:
研究不同院校风格,展现真诚与创意思考
我的文书一开始是报名斯芬克前其他老师帮我修改的,比较普通我不太满意。我想,如果文书像简历一样罗列项目和奖项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认为除了作品集,文书更能体现我对于院校的思考和我鲜活的个性,不同院校我有不同的研究。
后续和斯芬克的老师反复头脑风暴,修改了3个版本,不断挖掘我的背景活动。
在第一稿里,我和文书老师大概确定了我人设的塑造,将我从小对建筑的热爱和对建筑研究的真诚表达出来。
在第二稿里,我和文书老师商量了最有含金量的素材,将我参加的活动和学术经历结合不同院校的特点,逐一针对性进行修改。
比如对于UCL的文书,我认为设计的建筑很有意义,会思考像平等、全球变暖这样的一些社会议题。
于是我在文书中表达了我对当代社会人们精神压力等思考,来对我的作品集设计意义进行了升华。
针对香港大学的文书,他们是更倾向于城市的一些构造方面的,因为香港非常拥挤,于是我提出了城市构造的可行方案。
而新加坡国立NUS更加注重绿色建筑。也是因为参加了夏校,我了解到新加坡的建筑常年开空调但是对环境不友好,于是我对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绿色建筑的工程方案。
最后在修改终稿上,我和老师最后一起打磨了语句和专业用词,利用高级词汇将文书看上去更加学术。
最终我们打造出了一篇具有个人特色有针对不同院校学术特点的文书,为我的申请增加了很大的竞争力。
05
申请经验:时间规划与真诚表达
回顾整个申请过程,我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第一点,希望大家仔细研究院校喜好,真诚表达自己对建筑的热爱。
在面试中,我就可以自信地分享作品集的创作思路,让招生官感受到我是有认真了解UCL的研究方向,并对研究付出了热情,我觉得这是我很快能够拿到offer的原因。
第二点就是建议大家多参加竞赛活动。
无论是否拿奖,参加竞赛都会对学科知识进行梳理,对后续考试一定有很大帮助。
最后一点一定要打好基础,注重效率。
虽然IB课程非常忙碌最后准备作品集的时间也所剩不多,但是希望大家一定要注重基础和效率。
前期我花了大量时间精力把我的基本科目学好,标化考试成绩考出高分,后续短时间内也是可以高效完成高质量的作品集的。
我想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耗费更多的时间不一定能有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