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申请英国,还是美国,还是离家更近的中国香港?
其实从一开始,我跟父母的想法就不太统一,这也是留学申请中的第一个抉择。
01
跨专业,英\美\港\荷兰联申,我到底是怎么想的?
一开始我是打算以美国为主的,可当时家里不太想让我去美国,所以选择了以英国为主要申请国家。
但我觉得一年制的英国硕士对我来说不太合适,在斯芬克导师的建议下,我又额外申请了美国、荷兰的学校。荷兰有几所很不错的院校,性价比又高,而且和美国一样是两年制。
为了更保险,导师还建议我把中国香港也加上,我妈妈也觉得香港很不错,本着作品集都做了,多申一个也不亏的心态,索性英国、美国、荷兰、中国香港四个地方都申请了。
城市规划转交互,学更适合我的专业
我的本科专业是城市规划,项目落地了在过程中也会改变很多设计者的想法,这不符合我的预期,所以就想研究生的时候学一些其他专业。
后来在打游戏、玩persona的时候,我发现里面的UI设计特别好,就顺着这个方向关注了很多UI内容,又了解到交互设计。
我发现:交互的调研方法、设计逻辑都是为了真正满足人的需求,非常落地,这就很符合我的预期。
所以我决定研究生申请交互设计。
02
一个项目,一篇文书
把跨专业变成申请优势
我的本科院校是国内985,但GPA不算高,实践活动也不多,甚至推荐信也只有本校教授的,所以一开始也没有很明确自己的申请优势。
找对思路,跨专业也可以是优势
在我没什么头绪的时候,斯芬克老师建议我结合本科的建筑、规划背景,做一个和本科专业结合的项目来展现自己的跨学科优势,还给我看了很多类似的成功案例。
其中,一套儿童教具的拼装设计非常吸引我,也是我的项目创作来源。
在确定儿童教具创作方向后,我查了很多很多资料,偶然看到了一张形状很奇怪的萝卜的照片,了解之后发现这是因为不同的土壤会培养出不同形态的萝卜。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有没有可能让人种萝卜,然后像开盲盒一样培养出不同的萝卜,来反应不同土壤的情况,让人们了解土壤污染?
陈同学作品集节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怎样让大部分人参与,让项目落地?
我在斯芬克的主导之前在澳洲留学,当我把项目思路告诉他之后,他说这样的公民科学项目在海外蛮流行的。
原来这样的行为叫:公民科学。
但是老师也很直白的指出,这样的方式有点生硬,我也很难让大部分对这个活动感兴趣,从而参与进来,需要找一个容易上手又有趣的形式切入。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灵感还是来自于我打游戏。我以前很喜欢玩 Pokeman go,就想借鉴这个形式做一个类似寻宝的过程,大家可以在游戏种收集不同的土壤,种出不同的萝卜,换取不同的勋章。
这时候,我的导师再次提出了关键性建议,他说我不是一个科学家,要有系统性思维,要在项目中考虑城市规划、交通等各个方面,这也是和我本科专业的结合要点。用这样系统性思维连结政府机构,连结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不仅是这个项目,其实我也在文书中呈现了自己转专业的过程。我用“设计的意义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这句话串联文书内容,就是因为这句话,我在本科选择了城市规划专业,但发现城市规划很多时候都会忽视居民的真正想法之后,我果断转到交互专业,用更直接、更落地的形式,用设计让生活变得更好。
03
海外教授告诉我
最打动人的作品是这样的!
在创作过程中,我还参加了斯芬克的海外教授作品集审核,这对项目推进起到了很大的助力。因为教授会很明确的告诉我海外院校喜欢什么类型的项目,关注哪些细节问题,怎样让版面更清晰等等。
比如教授说设计不能够太刻意,尤其是我想通过设计让生活变得更美好,那么设计就一定要贴近生活。
教授建议我用简单的设计达到比较大的目标,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感觉。而我作品集中的一个项目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的。
我很喜欢观察鸟类活动,但国内的鸟类教育还有很多不足,所以我希望用自己的项目引起大家对话题的关注。这个过程中也尝试了很多媒介,但都太复杂了,很难达到生活化的教育目的。
陈同学作品集节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经过很多想法的PASS之后,最终确定了做一个公园门票设计。公园门票的适用场景非常生活化,还可以覆盖大部分人群。比如小朋友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公园门票可以很好的拉近他们和鸟类的距离,自然而然的接收鸟类知识。
很多时候这样简单的设计反而比设计师掏空心思做一个花里胡哨的内容更加落地,更加打动人,这也是海外教授最喜欢的一个项目。
虽然我收到了很多offer,但我最终决定去我的第一梦校——美国纽约大学。因为纽大的课程选择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和电影之类的专业合作,有机会接触更多自己没有尝试过的领域。
我也建议大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多跟辅导老师沟通,因为老师们的知识面更广,可能很多我们觉得好的东西,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做过了,或者没有太多发展空间了,如果这时候跟老师沟通,就可以“悬崖勒马”,还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申请中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