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DeepSeek、机器人的爆火,也让“艺术与科技”成为艺术留学选择的一大趋势。
而本科精通计算机的斯芬克何同学,对艺术与科技有自己的思考。
今天我们就邀请到拿到了康奈尔、纽大、伦艺、伦敦大学学院等录取的何同学,来分享一下:艺术留学如何选择艺术与科技的方向?
01
想去美国读交互,探索艺术与科技
从大一进校我就坚定了研究生想要去留学。我平时经常思考技术发展带给了人们什么,一直在寻求一个技术和艺术的交叉点。
我觉得像美国的藤校,他们就很希望见到一些有人文关怀的学生,这点和我追求的是非常契合的。而且美国的教育会更偏实践、落地一些,会考虑到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这方面。
除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我想研究生去国外就学习交互这种技术与人文结合的复合型领域。
本科计算机,为什么我想学交互设计?
虽然我从小到大都是个“理工女”,但我非常喜欢像艺术、电影、音乐这些比较人文的东西。
我在准备文书的时候也展示了我的申请者形象:
我希望学技术不是为了精进技术,而是利用技术为人类服务,做一些有意义的艺术或设计作品。
我觉得交互设计特别符合我的规划,它更多考虑怎么为人服务,怎么去解决问题。
交互设计跟计算机知识也有很多交叉。所以我想在研究生阶段,去国外学习设计思维。
02
在斯芬克
我做了哪些努力来提高背景实力
斯芬克带给我浓厚的艺术氛围
我大二的时候就开始找机构了,报名斯芬克是因为,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些这里的作品集案例。
考虑到斯芬克的体量和规模,觉得这里资源丰富,师资也比较强嘛,所以还蛮认可的。
不过我最终决定选择斯芬克是因为我来线下考察觉得这里环境好,不止是硬件上,而是这里的艺术氛围。
当我看到斯芬克学生的服装设计、舞美等作品陈列在那里,让我这个理科生感受到了18年来学习生涯中,从未体会过的艺术创作氛围。
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在学校里做的东西很受限,在这里才感觉自己真的像一个艺术家,斯芬克的老师真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
斯芬克NYU大师课,开拓视野
我参与了斯芬克纽约大学教授的大师课。我特别喜欢这个课程,创作的主题让我觉得非常新颖。
教授本人是一个非常细腻、非常有艺术理念的一个老师,还会教我们一些文学、诗歌等。
我当时和他聊得也非常投机,在手法上教授也有一些很独特的见解,包括他会教我怎么去把模型做成一个APP。
最后的作业我选了一个很思辨、很哲学的一个题目,是关于二战后的一个舞美作品“穆勒咖啡馆”的延伸。
我将舞台剧转化成了一个网页艺术,主题延伸到后现代人们精神生活以及亲密关系的探讨。
何同学作品集项目节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我觉得大师课非常开拓视野,而且在纽约大学教授的辅导下,最后的结课作品还可以作为我作品集的其中一项。
最后我也成功拿到了教授的推荐信,在和教授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新颖的理念,这是我大学本科从未体验过的。
文书申请者形象鲜明,展现我对社会的思考
我的申请文书是很有亮点的。斯芬克老师很细心负责,前期不断和我头脑风暴,开了好几次沟通会,他根据我的经历帮我规划了故事主线。
我的申请者形象就是利用技术去解决社会人文关怀问题,并且用我的科研经历去证明我一直在思考并付诸过行动。
比如我在大四的时候研究了AI下的偏见和一些社交价值观的问题,发表过一篇国内双核心的论文。
文书老师帮我把科研的价值观贯彻,并用经历去证明。这点对于申请美国是很有优势的,他们很喜欢招一些有人文关怀的学生。
那么我对于科技发展下社会不平等或歧视的研究,大大提升了我文书的深度。
03
专业、新颖的作品集风格,拿下众多录取
不同领域擅长的老师,有针对性辅导作品集
我的作品集大项目主要分为5个,基本上是不同老师带我完成的。其中主题比较丰富,不同领域擅长的老师负责不同的作品集,这让我觉得很专业。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项目1,这是一个游戏项目,它是一个比较叙事性、严肃的一个游戏。
主题关于大数据和网络对人的异化和操纵,研究大数据怎么让人逐渐丧失现实身份的问题,和我的计算机背景进行了结合。
因为我觉得计算机游戏是我擅长的,所以一开始是很不成熟的,甚至可以说有点自以为是,但其实我有很多地方是很不专业的。
斯芬克的老师他就很直截了当的帮我指出问题,他说不要“你觉得”,我们是在给客户展现,我们是在做设计,要把这个东西讲清楚。
何同学作品集项目节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后来我觉得这个修改非常及时,因为很多东西只是在我脑子里,我看着好但是观众会觉得很混乱。
斯芬克老师很负责而且很高效率,他会直接告诉你哪里有问题然后马上去解决。
开拓新潮思维,反应虚拟社会对女性问题思考
我比较满意的一个作品集是Reborn重生这个作品集。
斯芬克的老师非常鼓励我去做一些大胆的尝试,他会和我说“你不要害怕,要敢于去尝试。”
Reborn这个作品集讲述的是女性用户在虚拟社会中遭受的性暴力。因为我经常会思考,虚拟世界是否会放大这种现实的暴力?
在网上很多都是匿名的,现实的法律法很难去约束,于是我设计了一些解决办法。
何同学作品集项目节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这个作品集思考了虚拟社会是否能从个人的特质而设定角色,角色的性格代表你的外貌,而不是由性别来决定。
尝试未知领域,老师教我实用技巧
我在作品集中也尝试了装置设计。比如我的第五个作品,是关于情绪治疗的穿戴装置。
人们佩戴这个仪器,AI就会检测到我的情绪然后输入可以治疗的化学物质。
做出实物装置,这个是一个我前所未有领域的尝试。
何同学作品集项目节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我本人是擅长编程代码这些,像软件、平面设计我基本是小白。写文档可能还比较擅长,但落地硬件我就不太行了。
因为涉及到搭建实体的装置,所以我在做装置的时候感觉压力山大。但是斯芬克老师会教我去学习软件,尤其是在arduino(硬件)、blender、PS等实用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实用技术。
04
分享一些自己的申请经验和建议
首先,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兴趣领域和细分,并深入钻研。
因为交互是很泛的领域。像我本科学计算机的话,我不会往偏硬件产品、数媒的方向去走,所以我会多去研究人机交互。
像建筑背景的同学,如果会画图纸、建模,我建议就可以从产品和装置来入手做作品集。
语言的话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早点准备。
因为我们学校其实是个外国语院校,已经有很多英语的必修课了,但我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的托福都还是考了很多次,不然到时候没有语言真的很麻烦。
而且我觉得学好语言对于文书也是一个提升,尤其申请美研的同学。美国非常看重文书写作,要考虑每一个院校和专业的偏好,再去针对性的调整每个文书写作方式和结构。
关于GPA的话,我很多门课都在90,因为我大一就决定要留学了。我建议大家时刻保持着一种警惕感。
因为留学其实是“拉锯战”,GPA最后肯定是决定性因素。
建议大家大学4年课要好好上,不要为了实习去翘课,要想到每一门课放松了或许就拉低了GPA,我觉得有着这种意识都不会太低的。
最后建议大家多去尝试一些课外的活动,在GPA学业不耽误的情况下多去参加竞赛、大师课、科研项目,争取能发一些论文paper更好。这些都可以为你的申请增加优势。
而且大师课和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产出作品,可以一举两得放到你的作品集中,对于研究生学习前的专业能力也是一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