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性建筑,在某种意义上,就像生长在大地上的一块石头,看似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对于自然界来说,它有着无法估量、存在即合理的意义。
在精神性的建筑中,建筑(空间)和光(时间)是抽象的,有超越现实的巨大能量,能够带给人精神的震撼。
精神性建筑往往也是“孤独的”,它们出现在一片片或辽阔、或清野、或荒芜的地表上,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它们抚慰心灵、治愈人心,更能安放灵魂,比起古韵长安、烟火成都、精致上海,精神气质最浓郁的就属秦皇岛阿那亚了。
阿那亚这个曾经负债4000万、无人问津的烂尾社区,因为精神性建筑的诞生,摇身一变成为拥有众多艺术佳作的国内领先艺术及人文社区,吸引着各路“网红”前来打卡。
这里仿佛一片精神圣地,令焦躁不安的心得到洗礼,人们在这里思考着关于自己的一切,体验着人生的深沉和意义。
下面我们一起来领略阿那亚的建筑人文风光,感知精神的力量。
一、海边教堂
直向建筑
“岁月变迁,海水褪去,留下来一处空间的构筑,依然凌空悬浮于沙滩之上。
”纯白色的教堂伫立在大海与沙滩之间,仿佛漂浮在海上一般,设计旨在使来访者能够静下心来,感受自然、感受自我。
白色的混凝土立面,纯洁、优美、诗意、自然。
透过坡面屋顶的狭长窄缝洒落室内空间,光影在墙面上书写着时间的印记,人们在这里深度冥想、沉思,引导人们向内心探寻,获得深邃的精神体验。
二、海边图书馆
直向建筑
孤独的图书馆在海边遗世独立,整片渤海仿佛都是其背景,仿佛伫立在沙滩上的长者,包罗万象,任何前来驻足的人都能享受一段非常静谧的时光。
建筑与场地的关系并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生长在某个具体的位置上,而是仿佛能随着海浪的拍打而流动,建筑的空间和海、风、光有着充分的交互,也能带动人的情绪在流动。
建筑整体充满着秩序感和模数感,同时也与人的情绪有交互,让人潜意识的感到这座建筑是“轻盈”而非“厚重”的。
光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把物化的固定空间转化成一个带有不可言说的模糊性的精神体验场所。
图书馆内的阅读空间屋顶上开了通风口,光线会穿过这些孔洞,在下午的某段时间在室内形成游移的光斑,造成一种光的现象,一种精神性的暗示。
三、UCCA沙丘美术馆
OPEN建筑事务所
沙丘美术馆也被称为最孤独的美术馆,面朝渤海,隐藏在海边一段自然形成的沙丘之下。
建筑师在沙丘里“挖掘”创造出形态各异又互相连接的一些“洞穴”,这些洞穴构成了一系列细胞状的连续空间。
实现了美术馆里丰富的功能,包括大小形态各异的展厅、接待厅和咖啡厅等。
从沙丘美术馆内部看海,透过不同的洞口、在不同的时间里,大海都是不一样的风景。
一部通往沙丘顶部观景平台的螺旋楼梯,引领人们从洞穴的暗处循着光线拾级而上,直到突然置身于天空与大海的广袤之间。
在永恒的沙与海之间,建筑营造了一个隐匿的庇护所,将人的身体包裹其中,聆听自然与艺术的回响。
纯白色的建筑,搭配安静的浪花,仿佛让人置身于虚幻的世界。
四、阿那亚艺术中心
如恩设计
阿那亚艺术中心的设计以季节性的海水变化为灵感,试图将水的自然奇观囊入其核心。
建筑的外围体量厚重,最大程度利用了基地面积,而中心位置则挖凿出了一个倒置的圆台空间,形成一座环形的阶梯式剧场。
空间形式可以满足多种使用需求,环形的广场在充满水时可以形成水景。
排水后又可作为表演和集会空间,能够吸引众多的人群,同时带动艺术的活力。
建筑立面主要由不同纹理的混凝土墙砖拼接而成,沉稳、厚重,有如一块坚韧的岩石,不断变换的环境中静驻不动。
部分光滑的表皮折射出万象的天空,而模塑的混凝土砖外墙则充分与日光互动,营造出另一种变幻的肌理。
艺术中心整体强调人的情感价值的依托,以及与环境的和谐互融。
五、海魂屋
Wutopia Lab
阿那亚访客中心(海魂屋)用海魂衫一样的条纹包裹着整个建筑立面。
海魂衫是水手服的典型图案,蓝白相间的条纹会削弱围墙的实体感,并创造出一种眩晕感。
这眩晕感会在立面上创造一种新的不确定性和暧昧,结合围墙上向内凹的圆洞,和玻璃盒子内的空间发生联系。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所令人晕眩的房子却指明了大海的方向。
六、阿那亚剧场
迹·建筑事务所(TAO)
建筑由三个剧场——A剧场、蜂巢剧场和酒神剧场组成,分别占据场地一角。
A剧场和蜂巢剧场一大一小两个剧场分别延续了两边街道的城市关系,中间由门厅连接。
室外酒神剧场位于转角处,衔接两边的街道,并将城市空间引入内部。
通过化整为零形成三个体量的建筑群,消解了一栋建筑过于庞大的体量与周边建筑在尺度上的冲突感,并且让建筑与城市产生了相互融合的积极作用。
三个独立剧场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蜂巢剧场主要用于专业的话剧演出,A剧场可以满足从戏剧演出到音乐会、展览、演艺秀、车展等多种功能的空间使用需求,酒神剧场则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打破了传统剧场建筑的封闭性。
面朝大海,半圆形的姿态是对古希腊戏剧传统的致敬,海底的珊瑚化石精致切割后,上面的点点斑驳,是折射调音的孔隙,更是大海在此停留的印迹。
借用彼得·卒姆托的话语:
“是什么打动了我?”
“是一切。是事物本身、人群、空气、喧嚣、声响、颜色、材质、纹理。还有美的形式—我所欣赏的形式。”
“还有什么别的打动了我?”
“是我的心绪,我的感受,还有当我坐在那时,使我满足的期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