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学员
小冯同学
斯芬克22季空间科系
本科背景:
迪肯大学-建筑
录取专业:
建筑设计-研究生
目前已拿offer:
英国方向:AA建筑学院联盟、谢菲尔德大学、格拉斯哥艺术学院(GSA)
中国香港方向: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大家好,我是小冯~和同一届的同学们相比,我的年龄可能稍微大一丢丢,就有过相对多的实习经验,我深知在未来求职时学历门槛的重要性,这也是我选择继续读研的一大原因。
接下来和大家详细分享分享我的申请经历!
01
把本科作品直接转化成作品集
项目相互连接,展现不同能力
我是去年七月开始要为申请做准备了,才知道有作品集辅导机构的存在,并了解到SFK,投到董老师门下学习。
而我想申请的香港院校12月底就要交作品,留给我的时间其实很紧。所以不建议大家太晚准备,还是要早早决定和准备作品集,越早越好。
时间紧急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将我本科的一些作品直接发展成作品集项目。
1个毕设延伸出2个项目
我的毕业设计是一个关于灾后重建的项目。
我以一个渔村作为我项目的调研基地,我调查到,当地居民在经历了地震海啸之后,先会直接从原先居住的村落搬离,但在过了数月之后,居民们又会再回到原来的居住地。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很大的好奇心,为了生存而搬走,为什么又要再搬回来呢?从这点我开始发散思维,考虑到居民可能是因为舍不得远离自己一直以之为“家”的地方。因此,我为他们设计了一个灾后重建的建筑设计。
带着这个项目来到斯芬克之后,根据老师的建议去深化项目的主题,除了注重空间的功能性设计之外,还要从当地居民的角度考虑,加入更多的人文元素。老师就提到可以增加一个关于对灾难的缅怀部分,于是在原本项目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外墙的设计。
在这样完成项目一之后,我又将渔村的群体细分为居民和渔民,项目一的灾后重建相当于针对居民的设计,接着我又从渔民的角度,运用软件等数字技术,去做了项目二的建筑设计。这样,用一个调研背景,我做出了两个作品集项目。
总结来说,由于项目一的大部分是直接从毕业设计转化而来,保留了很多展现我手绘能力的部分,同时在斯芬克又深入进行了排版和使用软件改进制作的部分;项目二则是基于项目一的一个细化分支,并在这个项目中更多的展现了自己使用软件的能力。
同时,因为我的实习工作经历比较多,技术图纸和施工图这方面能力是一个优势,在斯芬克做作品集的过程中,老师也非常巧妙的指导我将我的施工图细节融合进了作品集,最大程度的通过作品集体现了我的在建筑设计上的专业性。
斯芬克“互助小组”,好使!
我整个制作作品集的过程中,除了从老师那里获益颇多外,我和斯芬克的同学们也都自动形成了“互助小组”的形式。
其实身边的同学都会有各自擅长的部分,比如我在软件上的技术比较欠缺,但教室里也会有精通软件的同学,他们就会主动来和我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解决问题,互帮互助,很像一个大家庭的感觉。
日常在斯芬克学习的场景
并且,我们的教务老师在整个学习期间也一直在教室里陪着我们,及时督促我们申请进度。
从专业导师,教务老师,同班同学,我们的关系都非常好,形成了非常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整天呆在斯芬克都不会感到烦,我反而很享受这种班集体的感觉。
我们教室的三只“解压好物”,猪头、瓜瓜、六六
02
港中文和GSA的面试官最友善面试
港大遇严厉考官,节奏被打乱
我的作品集不仅仅是项目一、二共用了一个主题背景,从整体来看,我的每个作品都是符合同一个设计方向的。
在申请中,时刻明确自己的设计方向也很重要。这不光关系到你的作品集深度是否更加垂直,也关系到你在面试中和面试官交谈的中心思想是否在一条主线上。这是我参加了多场面试后最大的感触,也是我觉得自己在面试中做的很不错的地方。
港大/港中文/GSA面试体验大不同
我面试过的院校中,港中文和GSA的面试官都是非常友善的女老师。面试的环节也更加像和你聊天,特别是GSA的老师,当时我的状态也很好,我直接告诉面试官:“我看到您非常兴奋,我很想和别人探讨我作品集方面的问题!”
接着我就按照我的设计思路,详细讲了我的项目,期间面试官也不断会问一些项目相关的问题。整个面试聊的非常详细,包括我也根据在官网上看到的一些课程设置,向面试官提出了一些自己关于选修课的问题。整个面试过程大概持续了20-30分钟才结束。
看见好看的建筑就忍不住拍拍拍
港中文这边的面试也是,我会和面试官阐述我自己的设计理念,之后面试官甚至直接开始给我推荐我可以上某位教授的课,会很符合继续发展我的设计思路,然后就开始和我介绍他们的老师。
要说最没底气的面试,就是港大的那一场。当时我等了港大面试官20多分钟才正式开始,是两个看起来就比较严厉的面试官,可能是在我之前就已经面试了很多学生,所以面试开始甚至直接让我省掉了自我介绍的部分,直接开始讲解项目。我当时一下就被打乱了节奏,也很紧张,感觉自己没有发挥的很好。
这场面试也只有十分钟左右,期间都是上一个问题刚结束,下一个问题立马就抛了出来,还在现场让我针对香港某个建筑问题想一个方案出来。好在我都很快的做出了回答,可能也比较契合他们看中的一些能力,最后还是顺利拿到了offer!
拿下港大,多亏有董老师!
而说起港大这场“惊心动魄”的面试,我要感谢董老师了!
其实我对香港的建筑不是很了解,在面试之前,董老师给我介绍了很多香港方面的书,又带着我梳理分析了我的设计方向,给了我很多建议,解答了很多香港建筑方面的问题。
董老师已经很了解我的作品集项目和我的设计想法等方面了,他能够事先替我预判好有一些问题要从哪些方面去切入回答,才能将我的优势和思路展现清楚。
疯狂为董老师打call
当初选择SFK最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董老师真的太有实力了!在签机构之前,我和董老师深入沟通了两次,我彻底被他丰富的阅历折服,他甚至可以在两分钟之内给你十个很有深度的思路。
和董老师聊天总能GET新知识,他好像对全世界的建筑都非常了解,知识面超级广!也不仅仅是建筑,甚至金融、电子科技等等其他话题也都能和你侃侃而谈!
最最重要的是,他真的非常负责有耐心,无论多晚、问的问题有多细,他都会及时给到最全面的指导。我真的非常感谢董老师给过的帮助!
03
实习中不断get实用技能
学业也是为职业做铺垫
我目前拿到手的英港offer其实我内心是有一个排序的,包括我在选校申请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排名”。
有些人会好奇香港是否是我在申请英国院校同时的一个Plan B?其实不是,我在前面也提到过,因为我有过很多实习经历,所以我知道学历门槛在求职中的重要性。所以,我的想法就是:往好学校去,往排名最高的学校去。
因此,我自己从未来求职的层面,给自己申请的院校都排了序。
TOP1是目前还在等待结果的UCL,紧接着是港大,再接着是AA……这样往下排序。
小冯OFFER部分展示
实习经历不仅让我认识到学历的重要性,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实际技能上的提升。
在澳洲读本科的时候,我在一个工作室做了很久的兼职。那时候,如果课业不繁忙的情况下,我就会去工作室画图,做设计,也会跑工地、做一些2D、3D的模型图纸等。
实际工作肯定和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是有出入的。学校更多的是在教会你一种设计思维,开发你在设计中的创意性。但在实习工作中,需要实际按照图纸规范来进行,要很精确,还要考虑你设计的建筑的功能性,甚至一些预算问题也需要仔细考虑,这些都是在学校做项目时不太会考虑和接触到的方面。
以上就是我在建筑设计专业申请之路上的经验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斯芬克的同学们,一起冲刺进梦校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