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某211建筑系最普通的学生之一:GPA不算顶尖,没拿过国际大奖,软件水平也平平无奇。如果说有什么特别之处,大概就是在一次次的志愿活动中,萌生了对人文的关怀和对建筑的美好憧憬。
这篇文章不是“成功学指南”,而是一份真诚的生存记录。你将看到何同学分享:
- 宾大参数化设计与藤校资源的双重引力
- 在参数化与人文关怀中寻找建筑的温度
- 藤校通关的底层逻辑
- 那些拿到offer前应该做的事
01
为何选择宾大?
参数化设计与藤校资源的双重引力
大家好,我是某211大学建筑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就开始计划留学申请了,并来到斯芬克准备作品集。截至目前,我已经拿到了6所院校的offer。
在本科学习初期,我接触到了参数化设计。当时,我被这种利用算法和参数来生成和控制建筑形态的设计方法深深吸引。它让我看到了建筑设计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可以突破传统设计局限性的方式。
随着对参数化设计了解的深入,我开始寻找在相关领域具有优势的院校,宾大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视野。它不仅是藤校光环的象征,更是参数化设计的“圣地,我相信“宾大是让它生根发芽最好的土壤”。
在此之前,我有看过斯芬克学长分享宾大的建筑专业。
宾大高级建筑设计
Master of Science in DesignAdvanced Architectural Design(MSD-AAD)
MSD-AAD课程由一个Summer workshop和三个学期组成。
Summer workshop主要涉及一些基础软件的学习,有助于初步了解宾大的设计风格。三个学期中的课程则由最核心的三个Studio、各种建筑理论课以及软干选修课构成。
studio有着截然不同的主题,有的是研究参数化,有的学习houdini, 有的探讨砖块的拼接方式与色彩,还有运用AI协助设计。
除此之外,宾大还开设了机械臂和AI运用的实践课程,选修课则涵盖广泛领域,包括结构设计、服装设计、照明设计以及医疗健康设计等,内容十分丰富。
用一句话总结宾大的MSD-AAD就是: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跨学科合作和实验性研究推动建筑设计的前沿发展。
宾大在参数化设计领域的优势与我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高度契合,课程也非常有趣,因此成为我心目中的理想院校。
同时,宾大建筑学院拥有多位在参数化设计领域享有盛誉的教授,还拥有先进的数字制造实验室,配备了各种先进的设备,也让人非常期待。
02
作品集与背景塑造
人文关怀与参数化技术的交融
在确定目标院校后,我开始为申请做十足的准备,而这些经历也成为了我申请中的助燃剂。
3段建筑设计强相关实习
来到斯芬克后,在老师那里我了解到,美国院校的申请过程中,需要填写参与的课外活动和获得的奖项,这里其实是最好突出个人特点和“软实力”的部分。而参加竞赛或者是实习可以提升背景和软实力。
所以在斯芬克老师的建议下,我在建筑设计院有了三段实习经历。尽管设计院实习内容偏向施工图绘制,像 CAD 之类的,但期间积累的规范意识和软件的熟练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项目协作能力仍成为申请中重要的收获。
5段建筑相关竞赛获奖经历
而竞赛则是另一个战场。为了提升软实力,我参加了五场建筑相关的竞赛。虽然这里有些竞赛的量级很小,但可以让你短时间内突破设计惯性,也有很大的收获。
我后面有参加一个知名度稍微高一点的竞赛,是和斯芬克另一位同学组队参加的,虽然最后只是入围,但是也将作品放到了作品集里。
所以建议以后的学弟学妹可以去参加那种知名度高一些的,例如霍普杯竞赛,即使你没有获得奖项,但仍旧可以将参加竞赛的项目进行修改,加以利用。
人文关怀贯彻整个作品集主题
我申请的作品集包含6个项目,远超常规数量,几乎都是以参数化技术为工具,以人文关怀为灵魂。
我通过一次自闭症儿童的志愿者活动,开始注意到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并开始思考将人文关怀融入建筑设计,通过如何用创新、参数化的建筑形式和经济环保的建筑材料来解决社会不同的群体面临的困境或者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老师说我的作品集主题可以命名为《社会关怀与空间创新设计》,这个主题涵盖了我作品集中所有项目的共同特点和核心理念。
《金门大桥自杀拯救计划》
在《金门大桥自杀拯救计划》中,我关注到了金门大桥的高自杀率问题,以及旧金山地区的经济困境,通过设计新的建筑和展览区域,旨在缓解自杀率并改善当地人的生活状况。
何同学作品集节选,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使用
《海上流浪者之家》
在《海上流浪者之家》中,我关注到了巴瑶族群体的生存困境和文化差异问题,通过设计参数化生活区域和引入教育、医疗等资源,旨在帮助他们适应陆地生活,与陆地居民产生交流。
何同学作品集节选,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使用
《背篓市场》
在《背篓市场》中,我关注到了背篓农民的生存困境和售卖问题,通过设计背篓市场和结合当地文化特点,旨在为他们提供一个正式的售卖场地和交流的场所。
何同学作品集节选,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使用
从《金门大桥自杀拯救计划》到《海上流浪者之家》,再到《背篓市场》,以及未正式开始的临终关怀中心设计项目,它们都体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怀,社会责任感和设计创新能力,通过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对空间创新的积极探索。
而我的作品集主题、过往志愿经历和文书主线也一致,斯芬克老师帮我塑造了申请者统一的形象,助力了我的申请。
老师们常说我是用先进的科技和建筑理念,结合当地的建筑地貌与文化,寻找建筑的温度。我想就是因为软性背景的“精准填充”,作品集里建筑的温度让我打开了梦校的大门。
03
给学弟学妹的真心话
那些我踩过的坑与爬出的路
回望这场持续近2年的申请马拉松,过程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环节,我从中也收获了很多:
时间管理非常重要
我觉得时间管理在申请的时候很重要,你要学会给自己制定DDL,要明确什么节点做完什么样的事情,因为大家可能最小的跨度都是一年,那么你在中间要处理很多事情,包括语言、作品集和文书等各个方面,所以一定要学会对时间进行掌控。
健康第一,先完成再完美
在做作品的时候不要抠着某一个点一直不放,我一直觉得先完成再完美,当然重点还是要先在截止时间之前画完。
并且尽量不要熬夜,我看到好多人都在临截止之前,天天熬夜赶作品集,但我觉得健康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手工模型能力要有所提升
同时,申请美国学校时,美国比较偏好那种手工的模型,所以你需要在一到两个项目里要有你自己的手工模型的呈现,在做作品集的时候,你的模型肯定要有一定的精细度,做模型的方面也有一些能力的提升。
作品的风格偏好不同
英国院校更注重图纸量与精细度,偏好全面展示设计方案的图纸。美国院校则更青睐一整张大图,尤其是线稿和黑白风格,例如哥大。然而,作品集的核心在于体现个人思考与特长,而非一味迎合偏好。理解院校偏好,但以展现自身独特视角和深入思考为主,才能更好地平衡两者关系。
再就是非常基础的均分,一定要尽可能的越高越好。
建筑这条路很长,但幸运的是,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参数化与人文”的交叉口。如果你也在申请路上挣扎,请记住:重要的不是选择“对”的方向,而是让你选择的方向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正确。
希望我的经历能够给给未来申请海外建筑院校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启发和帮助。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