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座历史人文气息浓厚的都城。北京中轴线,更是这座城市的脊梁,串起了华夏5000年的厚重历史。
在北京最美的金秋,我们以“中轴线”为出发点,通过讲座和中轴线参观活动,从新的视角了解古建筑,感受不同学科、艺术之间如何实现跨界,了解北京独有的壮美。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精彩回顾。
01 线上讲座
不一样的中轴线
在不一样的中轴线讲座中,老师结合中轴线的历史发展规划、中轴线的建筑特色,中轴线的意义。
带我们了解为何要以中轴线来布局建筑,中轴线又是如何发展壮大的?还教我们辨认古建筑,理解建筑的意义。
1、中轴线的历史发展规划
我们穿越时间,跨越元大都到现代社会主义社会,从始建、成型、丰富、发展、传承几个方面讲述了中轴线的发展规划。
公元1267 年,元大都依托北京积水潭而建,于积水潭东岸设立建设基准点,由此向南形成规划上的中轴线。
以中心为基准建立了宫城大内,确定了宫城和皇城的范围。再以中心台为核心修筑城廓结构,不同方向上设立城门。
那么,为什么会选取一个中心点建立城市呢?古人也为我们留下了答案。
古有云,王权天授予,古之王者则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二立宫,讲究天人合一。
古代,君王觉得王权是上天授予的,选择天下之中立国,所以要是建造城市的话也要在中间的地方建立国家。
在《周礼-考工记》这本记载城市规划知识的书籍中,也明确的提到我们古代城市的规划范式: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也就是,古代匠人在建造国家的时候,会选择正方形九里乘以九里的面积,(9里约等于今天的6000多米左右)。
所以都城会限定9里乘9里的范围里,旁三门就是这个城的每一个边,东南西北侧,会建立九条横竖相交,左右设置祭祖的地方。前边是皇城和宫城,背后是集市。
元大都是很符合《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布局的。
另外一方面,中这个字,也是对称的,所以城市规划跟字形也有关系。
公元1406年,明代修建外城整体格局显现,明朝迁都北京,延续中轴线的序列,修建古建筑群,不断丰富,在皇城的后侧建立了钟鼓楼等建筑。